党建工作

PARTY BUILDING TRENDS
党建工作

推动思政课创新式发展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来源:理论热点 编辑: 鲁宽民、彭蕾 发布时间:2021-04-24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诸多挑战与机遇,推进思政课创新发展,要处理好课程供给与学生需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课程定位与课程保障这四对关系,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感染力,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迈上新台阶。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新时期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近年来取得一系列重要的成就,地位得到巩固,队伍得到加强,作用得到发挥。同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推进思政课创新发展, 要处理好课程供给与学生需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 课程定位与课程保障这四对关系,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感染力。

1.解决课程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

近年来,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研究导向,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主渠道, 各门课程之间虽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是一个具有内在整体性的课程体系。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互为支撑、高度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各门课程的教育工作者应各司其职,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目前,从高校思政课的供给侧看,供给主体的教师受到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限制,离上好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把握时代的前沿性、思想上的深度性、解读过程的严谨性、语言上的生动性、知识储备上的丰富性和组织课堂的有效性”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过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加强。当前高校大多采用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课堂讨论和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少, 课堂模式单一。从思政课需求侧看,学生在课程兴趣关注、认知方式、信息接触、接受态度和过程等多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处理好课程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加大思想性和理论性资源供给。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为重点建设学科,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立足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支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二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在遵循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突出问题意识,注重巩固知识点,把握教学重点,突破理论难点,加大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力度,将统一要求转化为个性化、差异化的教案, 形成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 落实教材要求和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三是要在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结合上下功夫。在改进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重点学科的优势,不断将学科优势转化为课程优势。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的要求,深入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创新上下功夫,以创新课程建设推动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四是要营造师生教学良好环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创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以平等、真诚、坦率的态度对待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大学生平等融入教学过程的主体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实现从教师一教到底向教师主导教、学生自主学的转变,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改变传统思政课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注重从“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交流型”转换,使学生由“被动性接受”变为“主动性参与”。教师从教学“主角”变为“导演”,关注学生的需要和个体发展,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变成知识的自主学习者,使学生感到“我的课堂我做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思政课“活”起来,教学效果“实”起来。

2.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高校要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思政课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大力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安排和方法手段的选择,不能去对象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思想特点和思想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用”中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理论联系实际,关键是要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

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要通过不断增强思想政治 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功能, 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落到实处。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坚持需求引领、问题导向,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以校内资源为基础,充分开发校史展览馆、资料阅览室、校园媒体、 文化活动中心等机构和场所的实践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生命体验实践教学活动,深化理论感知;挖掘资源,通过策划、指导、参与、合作等方式对接学生社团,协同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指导开展道德教育,爱心体验实践教学活动,深化理论领悟。运用体验型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坚持把演讲、辩论、讲座、比赛等多种形式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性地创设某种情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大学生在多维的互动环境中,亲身体验实践,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说服力与感染力。会同组织指导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美丽中国行”、 城乡居民价值认同调查访谈等系列研究体验实践教学活动, 深化理论践行。大力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将单一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体验式教育模式,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科学设计教育主题,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磨炼意志、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更为鲜活。

3.处理好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加强思政课的融合性

近年来,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三全育人”,着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丰富了“大思政”理念,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极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涵;不断强化顶层统筹设计, 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建设当中, 开创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一些以专业课程为依托,打造课程思政体系;一些以思政课程为依托,开设专业性与思想性为一体的系列课程;一些把具有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请到思政课堂, 以专题形式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实现了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同步。

高校教育实践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就既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又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自身规律,不断加深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目前,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严格按照教育部思政课建设标准和要求,夯实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公海7108线路的平台支撑作用, 将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 建设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运行机制。要把统筹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高校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挥校园媒体联盟作用,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在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之间找到契合点,坚持二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让每门课都发挥育人作用,每位教师都承担育人的责任;加快形成专业课老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集体备课”“集体上课”的协同机制,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推进育人模式优化升级,形成同频共振、共同育人和多元主体共治格局。

4.处理好课程定位与课程保障之间的关系,认清思政课的重要性

目前,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微博等新的传播渠道迅速发展,使得多元社会思潮和文化交融交锋、相互激荡。这些新情况新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任务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战略工程和固本工程,要从体制、 机制上对切实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教师教学相长,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职称晋升中,科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最重要的标向,难以真正体现出教学的重要性,这就造成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此外,教师外出培训缺乏计划,还没有形成制度,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定期外出培训、参加全国及国外各种学术会议,或访问学者等,随机安排的多,制度性规划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专业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了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校要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高度,认清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

高校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将思政课列入高校重点课程建设,领导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主动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出台强化思政课的相关政策, 加强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最新要求,加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按照要求配齐配足教师,在教师引进、进修培养、职称评审、职务提升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努力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用渊博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功底、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人、吸引人,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24期)

Baidu
sogou